110學年度辦理各項配合辦理之政策推動事項概況
|
政策推動 類別 |
學校推動成效說明 |
|
|
量化說明 |
質化說明 |
|
|
通識教育 |
共辦理57場與通識教育相關之講座、活動等,參與學生約2,580人次。 |
通識教育中心搭配創新教學、創新創業、PBL、邏輯思考與程式設計等特色課程,舉辦與課程教學目標相符之講座、活動等,深化通識教育課程之內涵。讓學生透過校外專家或業師的演講、親身體驗的活動等,在商業大學的環境中接受全人的教育。 |
|
生命教育 |
共辦理4場生命教育演講/活動,參與學生共127 人次。 |
舉辦多元生命教育課程及活動,並透過專題活動、手作體驗等過程,強化生命教育知能,及宣導生命教育概念。 |
|
性別平等 教育 |
辦理政策性訓練「性別主流化」教職員知能研習課程1場次,參與教職員工計57人。 |
定期辦理性別平等相關宣導活動,包含「性別主流化」教職員知能研習課程及各種集(機)會宣導等,有效利用多元形式導引思考,強化教職員工性別平等意識及相關知能,營造無性別歧視之環境,以增益性別主流化之理念、目標與操作架構及業務工作相結合,讓性別主流化成為執行業務常規。 |
|
職業倫理 |
辦理職場倫理講座1場,參與學生30人次 |
辦理職場倫理講座,協助同學了解職場進退應對及應具備的學習態度、禮貌,同時讓同學了解職場生態,解析職場不可觸犯的禁忌,協助同學在實習或就業前站穩腳步,提早成為職場人氣王。 |
|
情感教育 |
共辦理7場情感教育演講/活動,參與學生共167 人次。 |
舉辦心靈探索、舒壓等教育宣導演講、手作課程等系列活動,鼓勵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發掘個人特質,促進自助互助態度,提升自我管理及自我成長。 |
|
女性與多元弱勢族群 |
共辦理5場經濟或文化不力學生活動,參與學生共995 人次。 |
定期辦理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座談會,宣達每學期提供之協助及成長措施,並建置溝通機制,瞭解學生需求以進行協助措施調整。 |
|
電子商務 |
共辦理29場次電子商務相關輔導課程,參與學生共1317 人次。 |
結合及運用校內外資源補強課業落差,並協助弱勢生順利取得畢業證照,以加強學生課程及專業知 |
|
服務學習 |
1.服務學習專題演講4場8小時,因疫情部分採線上會議,包括服務學習基本理念和認識高齡者身心靈狀態,以利學生抱持正確信念和態度進入服務場域。參與學生560名、教師14名。 2.針對服務學習各班教師邀請高齡者手機教學辦理行前培訓共8小時,教導學生40名。 3.教師帶領反思工作坊1場,因疫情採線上會議,共15人參加。 4.服務學習跨系成果發表會2場,參加學生560名、教師14名。 5. 提供高齡者服務學習活動16場,因疫情部分採線上。參與同學:196人次,教師2人次。 6.偏鄉志工夏令營為南投縣魚池鄉魚池國中東光國小共服務14日,本校參加學生20人,教師3人;偏鄉學生受惠60人次;志工教學能力強化培訓10場次;數位社群媒體文宣觸及759人次;1本成果冊;成果展覽3場次;成果發表會1場次;成果紀錄短片1片。 |
1.針對四技基本型服務學習學生辦理專題演講,邀請校外專業人士傳授服務學習信念和實務經驗,激勵學生做好服務。由學生知能研習單得知,大部分同學持正面回饋。 2.跨世代揪伴共學手機教學設計工作坊,培訓即將到各高齡者機構或社區服務的同學,如何針對高齡者提供最佳的手機教學陪伴服務,從對待長輩的態度、帶動手指運動和每隔30分鐘休息運動,到PPT教材的字體、主題、顏色的設計。 3.服務學習跨系成果發表會為服務學習的[發表/慶賀]階段, 台北校區全體修課同學參加。由各班先在班上各組簡報,教師推選優秀組參加跨系競賽,提出心得、彙整成果照片、影音短片。 4.本校服務學習組和蒲公英希望基金會合作多年。該基金會與朱崙老人公寓合作,帶領本校學生與高齡者互動。因為疫情改為線上教學,提供手機教學影音放在youtube供長輩下載觀看。 主題: (1)拍照對焦(2)台北等公車(3)醫院線上掛號系統(4)Youtube使用方法 [品格領導力講座]課程融入與OIKOS社區關懷協會合作舉辦二場數位生活應用,高齡智慧型手機教學,讓同學從編製教材到現場教學,做服務學習實踐。主題(1)LINE基本教學和長輩圖製作(2)Google地圖&台北公車通生活應 5.實際探訪偏鄉了解其訴求,並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發想不同課程,透過設計課程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,共同激發正能量。 6.讓學生透過關懷社會,觀察偏鄉狀況,培養未來畢業對市場需求的觀察敏銳度以及如何應對,進而讓學生可以認識社會責任的價值,進而培養新世代優秀的全方位人才。 |
|
本土(語言)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 |
1.辦理5場原住民族文化相關活動。 2.辦理1場部落志工服務。 3.辦理7場關於當代原住民族處境專題分享。 4.辦理3場原住民職人分享講座 |
1.透過製作原住民族的器具、食物,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內涵,促進多元文化的認知。 2.前往三峽鶯歌一帶的移居原住民族聚落,協助當地社區工作機構的活動進行,同時帶動學生志工反思自身處境。 3.從原住民族的觀點看待不同的政權更迭之下受到壓迫的經驗,衍生的各類議題為主軸辦理相關講座。(如都市原住民處境、歧視議題、原住民相關法律爭議…等) 4.邀請具原住民身分的各領域專業人士,分享自己的學思歷程,促進原民學生反思自身處境與塑造正向楷模。 |